导航
主页 资讯 壁纸 美女 模特 旅游 游戏 电影
热门搜索
????????脱口秀大会完美世界?芽?????雪中悍刀行
[手机版]
主页 资讯 壁纸 美女 模特 旅游 游戏 电影

上海摄影家协会

2014年11月2日  阅读: 1359

上海摄影家协会摄影爱好者俱乐部2012版纪录片 片花第一版


编者按:9月5日至7日,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上海艺术影像展”,参展观众突破25000人次,在艺术界产生了重大反响。同时在上海举办的重要展览还有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中国当代摄影展2009-2014”、M50艺术园全摄影画廊“立面——罗永进、沈昭良摄影展”、C14画廊“绚烂——付羽摄影作品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蔡国强的“九级浪”等,主办单位结合展览还举办了多场次的学术讲座、讨论、对话交流活动。抱着学习和观摩的目的,众多丽水摄影家、爱好者纷纷前往上海观展,并写下了观后感言,本期栏目刊出5位观展者的观后感言。


卢朝升:当代摄影艺术新走向


在上海短短的三天,确实感到时间不够用,享受了一顿视觉大餐。总体的感觉是收获很大,简单地说就是大开眼界、触动强烈、启发很多。与摄影有关的主要感受和启发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品推向社会,策展人越来越重要


在国内,策展人制度的引入才是近几年的事,但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大家认识。这次上海的重要展览,都是由策展人策展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后策展人是作品走向社会的主要途径,个人或群体的专题展览是摄影家实现自己艺术价值的主要途径。现在,摄影比赛越办越多是好事,但奖牌的含金量越来越低也是事实,一是几乎每天都有几十上百人的入选和获奖,第二更重要的是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一张一组作品获奖有很大的偶然性。只有重要的展览才是摄影家实力的证明。此次王璜生策展的“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被选参展的52 位(组)艺术家,无疑就是当今最为活跃的一线艺术家。另外,如三影堂、徐肖冰杯、新锐展等展览都是作品走向社会的重要平台。丽水的摄影要走向全国和世界,必须引进、培养重量级的策展人,帮助丽水摄影家进行作品的梳理、提升和推广。今年7月我市请姜纬策展的“视觉与转变”就是一次良好的开端。


作品走向市场,必须依靠美术馆和画廊


任何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群体生态和规模效应,普通商品如是,艺术品更是如此。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艺术生态圈,这个圈内包括艺术节家、策展人、画廊经纪人、出版商、收藏家、批评家、媒体人、消费者等等,而美术馆和画廊就是为这些人提供生存环境的最重要空间。


这次上海艺术影像展,是一次世界性的摄影艺术博览会,也是一次重要摄影画廊的大PK,参加展览的40多家画廊,全部是国内外知名的艺术机构。按地域分布,初步统计了一下:上海10家、北京9家、英国6家、法国5家、美国3家,其他印度、加拿大、丹麦、捷克、德国、土耳其、阿联酋、日本、瑞士、香港、成都各一家。


所以,真正搞艺术还是要到大都市,只有那里才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就算不能在“北上广成”生活,也应该创造条件主动、经常到这些地方去观看展览,感受那里的艺术氛围,接触一流的策展人和艺术家。对有志于走艺术道路的人来说,拓宽视野、提高眼光非常重要,旅行游历不可或缺。


艺术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艺术家不必羞于谈钱。市场价格不是艺术品的唯一衡量标准,但必须承认是重要的标准。为什么有的作品可以卖几万、几十万,而有的作品几百元也没人要?栗宪庭就说过:“艺术只有商业化才有出路。”“(艺术家)先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伟大,你先生活,生活才有可能创作,真正专心去做作品。”


照片如何呈现是一门大学问


这次上海观展,除了作品本身,各个展馆的布置、不同材料的风格的照片制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摄影人只知道如何拍摄和后期电脑处理,而对照片如何编辑、如何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学习思考得很少。照片在拍好的基础上,选片、编辑、制作、布置,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考虑。


就展场布置而言,上海展览中心受空间的限制,布置得拥挤而缺少变化,加上观众如潮,简直就是一个大集市。相比较,民生美术馆的布展非常考究,三个部分的空间分配,50多位作者作品的制作和布置方式几乎没有雷同,加上灯光音响氛围的营造,使人在参观时得到了莫大的享受。其中多数作品虽已在网络和书刊上看到过,但在现场看原作,绝对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另外,如全摄影画廊、爱普生影艺坊、C14画廊等,布展都相当用心,尽量使作品有一个最佳的呈现效果。


所以,作为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要有主见,就像自己的孩子,你最了解他的性格脾气。如果做展览,空间如何利用、图像的尺寸材料、相框的材料和形状、灯光和音响的配合等等都要和策展人一起讨论确定,绝对不是叫打印店打印加框直接上寺这么简单。


当代艺术是跨界的艺术


艺术当随时代。作为一个艺术家,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不断创新艺术形式,不断更新艺术观念,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艺术家进行跨界创作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也是后现代摄影的主要特征之一。艺术不断向多领域辐射、扩张,尝试跨界重组,这给艺术家及当代艺术市场带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摄影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载体,更不能画地为牢,不仅要打破摄影内部的艺术、纪实、观念、新闻、广告、人像等人为分割,而且要大胆地尝试与绘画、书法、流媒体、行为艺术等艺术的结合,在制作材料上也可以别出心裁。因为跨界,带来更多的创作视角、更丰富的创作手段,也容易创作出更有趣味、有深度的作品。


这次“上海艺术影像展”和“中国当代摄影展2009-2014”里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有的将图像印在日常生活用品上,有的用亚麻布印制作品、有的将作品印在玻璃上;卢彦鹏将水墨画引入照片、魏壁在照片上加上书法等早已为大家熟知;邵文欢的霉绿系列,将丙烯新材料涂绘在照片上;黎朗在父亲的照片上用笔写下了密密麻麻的三万多天;缪晓春的影像装置艺术,由五个投影仪同时将动态画面投射到一个立方体上,形成了很奇特的视觉感受;叶甫纳在展示对西方经典绘画作品的挪用摄影作品同时,在边上播放自己表演的画中女性形象;刘勃麟将自己的身体涂绘要隐没其间的物品和空间的色彩制作了“隐形人”的效果;特别值得介绍的还有王宁德的《有形之光》,一种用灯光投射在已拍摄过垂直插在展板上的胶卷,形成新的光影幻像,试图解释光与影、真实与虚幻、碎片和整体、有和无的哲学命题,大家无不为艺术家的创意所折服;还有大家早已看过的区志航的俯卧撑《那一刻》……正如顾铮老师所说:“他们的工作,也许可以告诉我们,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就应该如他们的工作所显示的,必须调动起各种媒介展开复合型观看,同时也应该积极追寻,给出更具批判性的现实解释的可能性。”


好的艺术摄影作品,应该是让照片自己说话


李楠说:“凝固一个影像,而不是叙述它。”我的理解就是好的照片,必须由照片自己说话,而不需要摄影家在那点喋喋不休。当然,如果照片非常直白地告诉你,这是哪里、这是什么、应该怎么样,那就如一杯白开水一样无味。作为艺术的摄影,应该让读者有丰富的解读空间。


这次看了王久良和卢广的照片,让我对他们有了重新的认识。原来我认为他们的主要贡献就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干预,影像本身的艺术含量并不高。但这次看了他们近期的作品,与原来我印象中的作品有了很大不同,去了许多“火气”,不再是那么直白的控诉,而显得沉稳且有内涵。


什么样的照片才是好照片?一张好照片,是内容重要还是技巧重要?我觉得可以从当代艺术发展的背景来看这个问题。国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已经进入后现代摄影时期,摄影一方面在向跨界发展,另一方面也在技法上回归,就是除了有思想内涵,还要影像本身语言精到。


现在是全民皆摄影,但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并不等于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在全民摄影时代,图像数量成几何级数增长,而影像的艺术质量是否也必然会同步增长?实验证明“大众艺术”往往只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而能创造出真正优秀作品的只能是少数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现在我越来越理解鲍昆“不要挎上相机就和我谈艺术”这句话的深刻之处。



谭秋民:双重角色看摄影收藏


9月5日至9月7日,首届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在上海展览馆举办,主办方为世界摄影组织。在70多个展厅里,展出全球各地最出色的早期与当代作品。三天的观展,让我这个涉足摄影不足五年的“发烧友”,算是进了一次世界级的“大观园”。


如果说我对“艺术摄影、当代、景观、观念”等词语的理解还是懵懵懂懂的话,那么我对“价格、交易、升值、拍卖、投资”这些关键词的感觉就驾轻就熟了,因为我说到底是一个商人(从事金融工作)。好在这次世界级的展览,同以前看过的纯艺术展不同。我认为,与其说是艺术展览,不如说是一次商品交易会,所以,更多时候,我把自己定位在商人的角度来看这次展览,让我不至于沦落到“刘姥姥”般的尴尬,不会让自己“打酱油”、看热闹。从商业角度讲,所有摆在展厅的无非是一种特殊商品而已,正像17年前,在同一个地方,我参加的世界钱币博览会。所不同的是:17年前我是来寻找商机的,而这次我是来观摩,开眼界来的。


正像发达的西方市场经济,把各种生产要素也好、消费品也好,通过比较成熟的机制使其更加公平和有效率的流通;发明了摄影术的西方,同样把摄影“复制”进了市场经济中。市场缺什么?哪个“商品”利润高,不是政府部门说了算,而是通过画廊(一级市场)——拍卖行(二级市场)来体现。这就让我联想到,我国改革开放这几年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轨迹,即:商品(初期准确地说是产品)由政府定价——“双轨制”——全面放开由市场定价,摄影的评价体系是否也会从目前的政府颁奖或找几个著名的摄影家做评委,从“国展”、“省展”和地方性的、名目繁多的各类摄影比赛给你“定价”,逐步转变成国外的成熟的评价体系。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就会有这样一个结论:摄影收藏或者说摄影作品投资,在我们国内还是一个投资“洼地”;或者说,摄影收藏,开启了又一个国内购买“原始股”领域。


之所以这么说,让我“闻”到了这样一些讯息:夏末的上海,依然有几分炎热,热度同样来自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本来非常小众、和者寡的艺术品展览,却累计来了25000人次,大大超出举办者的预期;展览摊位里有了上海、北京和四川等国内的画廊,加上近年来,民间组织的“三影堂”、侯登科摄影奖,越来越被国内外所认可,摄影评判的“双轨制”已忽隐忽现;这次展览,主办方还举办了多场论坛与对话。国内以靳宏伟(旅美摄影收藏家)为代表的摄影收藏“吃螃蟹”者,已经有了示范效应,看到他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上海滩的“杨百万”(中国股市标志性人物);最后,当展览清场,一位看我多次进出,混的“脸熟”的“老外”(组织方的工作人员)用熟练的中文告诉我:希望你明年再来!她的表情告诉我:中国有她需要的广阔市场。


当然,作为商人,有一条法则:就是不去碰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摄影收藏,对我来说还比较陌生,但任何敏感的“猎手”决不会放过这相对国内来说,人迹罕至的“猎场”。学习、关注、分析是我目前的功课。所以,我又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拉回”到摄影“发烧友”的角色来看这次展览。在摸“行情”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我自家“种”的“一亩三分地”里的东西,能不能在这里找到一点蛛丝马迹(显然不是就摄影水平而言),因为我是拍纪实摄影的,总希望看到纪实摄影作品或者能卖到好价钱的作品。结果非常失望,这里是当代摄影的天下,一幅被国内摄影人推崇备至的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图一)只卖3万美金,还不如“毛头”小子,上海本土的年轻摄影家“鸟头组合”一幅20万人民币的摄影作品(图二)。当然,前者是市场基本认可的价格,后者有待市场确定。


不过,几位我崇拜的国内摄影家,给了我一点安慰。首先是吕楠,因为名气和影响力最大,他的“三部曲”整套标价405万,可以说是全场真正售价最高的作品。当然,这一切离我太远,我感兴趣的是,我原来的一个“结”:在我看了《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和《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后,感觉《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的大量的场景人物肖像太具仪式感,以至于使我产生了这还是“纪实摄影吗?”的疑问。这次展览,我解了这个“结”,传统纪实摄影与当代摄影有时离得很近,只是在拍摄时有没有这个意识,所以,我将在我的《刘祠堂背》系列中,尝试“摆拍”这样的肖像,而不再为是否“纪实”而纠结。其次是欧阳星凯,我的《刘祠堂背》系列受他的《洪江》影响非常大,作品表格式的呈现方式,就是从他的《人民路》中得到的启发。在展位上,只看到他《洪江》系列的一张。不过,他的代理商——映画廊的工作人员说:《洪江》国际影响力非常大,在不久前的洛杉矶博览会上也很受欢迎。第三是我非常喜欢的姜健,有趣的是:北京的时光空间画廊(上海艺术影像展中展位最大的画廊),带来了现代摄影肖像之父奥古斯特·桑德的作品,并和中国摄影师姜健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的《主人》并置在一面墙上,给人以很多联想。


我想用一句商界的行话来总结: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对于中国的摄影藏家来说,摄影收藏可能刚刚起步,版数失控是最大的风险。还有,摄影照片还包括个人喜好、鉴赏水平以及保管、交易上的特质,不可能像其他古董等藏品被人所接受,更不要说房产和股票这类投资品了。不过还有一句行话:风险越大,机会越多,先知先觉者总是在大多数人觉醒之前,赚的盆满钵满。



郑忠民:影像艺术之旅


2014年9月5日至7日,我随浙江摄协观摩团赴沪参观学习,先后观看了上海展览中心的上海艺术影像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览“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M50创意园内多个画廊的展览,以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蔡国强个展“九级浪”。


上海艺术影像展是亚太地区首个专业影像收藏博览会。主办方世界摄影组织将其放在上海举办,就是看中了刚刚起步的中国影像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机会,以及上海这一国际文化艺术之都的影响力和辐射度。42家国际画廊、20家国内画廊齐聚上海,试探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为期三天的这场影像盛会吸引了2.5万的观展人次,远超主办方和业内人士的预期。展场人潮涌动,观众摩肩接踵。直至7日下午闭幕前半小时,仍然有一批观众在排队等待进场。


国外画廊带来的影像作品多为摄影史上的名师代表作,而让人眼睛一亮的当代影像并不是很多。主办方和画廊对中国的影像市场心中没底,为保险起见,注重了影像的丰富性(从1850年到当代的作品都有),而没有重点突出当代摄影,这与欧美的专业摄影画廊大多经营当代影像形成鲜明的对比。诸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安德烈·柯蒂兹、艾略特·厄韦特、塞巴斯提安·萨尔加多、赫伯·瑞兹、史蒂夫·麦凯瑞、马丁·帕尔等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更能吸引藏家和观众的关注。成交量虽然不算大,却为画廊今后拓展藏家资源和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主办方还安排了多个专家论坛、讲座和对话,目的是普及收藏知识,对中国藏家和影像市场进行引导和传授。


影像展不仅是对中国影像收藏的一次知识普及和推动,告诉藏家该如何收藏影像,而且告诉更多热爱摄影的人们:究竟什么才是好照片。展品满满地占据了上海展览中心上下两层的展厅,均是专业画廊带来的精品,精细制作、档案级输出、签名限量版。对我这样的普通摄影爱好者来说,观看展览是欣赏学习经典影像的宝贵机会,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影像艺术之美,亲眼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拿作品说话”。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国内画廊带来的当代摄影作品,印象比较深刻的有黎朗的《父亲》、王宁德的《有形之光》、蒋鹏奕的《亲密》、张博钧的《我们》等。黎朗的这一系列作品都是独版的,售价均在10万元以上,其中一幅《父亲的手环》以15万元成交。


我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这个展览。此展览是在2013年10月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题展“2009年以来的中国新摄影”的基础上调整而来。展览分为“边界/漂移”、“景观/日常”、“社会/身体”三个单元,展出52位艺术家的摄影、装置和影像作品,是对近五年来中国当代摄影的全面梳理与集中展示。虽然从国际视野上来考察,少数作品还是弱了点,但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中国能拿出这么多兼具丰富性和专业性的当代摄影作品,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老说,现在搞摄影越来越难了,什么样的题材别人都拍过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别人都用过了。看了这个展览,觉得摄影还是拥有无限的可能性的,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发现。黎朗的《父亲》、王宁德的《有形之光》也在这个展览之中。我喜欢的作品还有李俊的《无常时》、李政德的《新国人》、张巍的《人工剧团》、刘勃麟的《城市迷彩》、李郁/刘波的《暂未命名》等。


我们还到M50创意园参观了一些画廊,不少展览还是不错的,比如全摄影画廊的罗永进、沈昭良摄影作品展、香格纳画廊的蒋鹏奕个展“幽暗之爱/止相之时/亲密”、一个艺术画廊的郭棚作品展“凝止于斯”。附近的M97画廊有王宁德的个展“有形之光”。虽然在上述两个展览中已看到过其中的一部分作品,但我们仍想进去看看。可惜的是,画廊的工作人员都在上海展览中心忙碌,画廊没开。


在返程之前,我们还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观看了蔡国强的个展“九级浪”。蔡国强是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视觉总设计,因善用中国古老的火药进行艺术创作而活跃于海内外。他将火药的破坏性与创造性这一对立而统一的特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其中不少展品是蔡国强专门为个展创作的,如开幕日燃放的“白日焰火”、装置作品《九级浪》、火药草图《没有我们的外滩》、火药陶瓷《春夏秋冬》、实景作品《静墨》等。置身于展场,人人都感受到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摄影人要多看看其他艺术门类的东西,特别要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惜的是,我工作生活于小县城中,想经常往大城市里跑,观看各种艺术展览,真的不太方便。


在上海期间,几位因故未能赴沪观展的影友联系我,希望我能多拍点展览现场照片回来,届时交流一下。我当然乐意,但觉得听别人讲观展的感受与亲自到现场观展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仅是因为无法看到原作的细节和层次,更重要的原因是脱离了具体的展览环境,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会大打折扣。对于黎朗的《父亲》、王宁德的《有形之光》以及蔡国强的作品,我早就从网络、报刊等渠道有较多的了解,按理说已无新鲜感可言,但在展览现场,还是多次被“震”到了。


两天多的行程匆忙而充实。到了上海,大家才发现,与杭州的美术馆9时开馆不同,上海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多是11时才开门的,导致上午大家闲着没事,中午和下午看得太累,却也无奈。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到上海看什么?怎么看?或许,我们难以达到那些名家名作的水准,但我们可以去欣赏、学习他们。至少,我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审美水平。当看待自己的创作时,我们就不会因想到一个小小的技术创新而沾沾自喜,不会因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奖项而欣喜若狂。到底,山外有山,外面的世界精彩多啦!



傅为新:上帝说,要有光


9月下旬,我赴上海办事,忙里偷闲跑了一趟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民生美术馆,了却了半个月前想去上海观展而未成行的心愿。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由一座始建于19世纪末的发电厂改建而成,那根高达165米的大烟囱勃然坚挺地屹立在江边,成为这座博物馆的标志。此次在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是蔡国强的“九级浪”,门票50元,应该说这个价格对极具身份优越感的魔都人民来说就是几屉生煎包的钱。展览在开幕当天就营造了强大的声势,艺术家在博物馆外的黄浦江面完成了大型的“白日焰火”燃放。据说放焰火当天,不少市民被吓坏,报警电话不绝。他们在质疑:这场“爆炸”和烟雾,获得环保部门的批准了吗?事先广泛告知公众了吗?究竟是在制造美感还是制造恐怖和污染?艺术和大众之间的格格不入和相互对峙从烟花绽放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巨大的展示空间和巨大的作品体量使这个展览显得恢弘而霸气。展览的主打品自然是那艘从福建漂洋过海而来的船。为了把这艘船运进展馆,他们得拆好几扇门。凑近船体,还能闻到附着于船底的那些贝壳生物散发出来的腥味,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4D效果吧?!船上摆满了毛茸茸的玩具。这一定是个很肤浅的说法,可是很多人都这么想,就是没说出口。这些绒毛玩具看上去累极了的样子,小朋友和女生们在船底下欢乐地合影。


看完这艘船,当然还有几个重要的亮点。比如博物馆的一个展厅被挖了一个大坑,里面倒了满满一池的墨水,散发着刺鼻的臭气,当然这仅仅是大众群体对墨汁气味的宽容度。沿着展厅墙壁四周,是一堆堆被挖掘机扒下的水泥块和钢筋。面对此情此景,我默默在想,这件作品要是放在公立美术馆展出得耗费多少程序呢?首先要写基建项目报告,申请展厅改造,然后要做预算并申请财政审核,然后要申请资金并设置专项账户,然后对施工单位进行招投标,最后委托施工,开挖。总之要完成这件作品,这些前置程序可以花去至少半年至一年,当然,这些工序也许也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比如称之为前期的行为艺术。


蔡国强用烟火作画是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情了,这种必然性搭载着偶然性的艺术行为,会把我们带到一个什么样的神奇世界,通过扭着脖子端详那四层楼高的巨幅,我还是无法得其精髓,当我把蔡国强的展览现场图片发在微信圈上想获取别人点赞时,一位美院的兄弟留下一句话,“就是放烟火的那傻B啊”。我顿时囧然泪下。


最让我期待的还是《撞墙》,此前只在杂志和网络上见过摄影图片。进入展厅,观众们纷纷在和狼合影,于是我也小心翼翼地找到一头比较温顺的狼,用手抚摸了一下它背部的毛,心想,我终于和世界顶级的艺术品合体了……最后环节,我钻进那座巨大的烟囱里,看到三个面无表情并不知疲倦地荡着秋千的各族娃娃,头顶着名为天堂的无尽黑洞,耳畔悠悠地响起一首改编的歌:“就这么荡来荡去,就这么荡来荡去……”


那天下午,原本只有一个看展的时间,没曾想到,民生美术馆居然就在淮海路,正是此次去上海所要去的地方,得来全不费工夫。看看离闭馆还有两个小时,赶紧前往。“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正在这里展出。这个展览应该是摄影学术界对近五年来的中国当代摄影较为完整的一次梳理和呈现,策展团队王璜生、顾铮、李媚、荣荣等人都是圈内掰得响的,为这个事他们应该花费了不少力气,不过如果他们肯再多花一点力气,也许还能看到更多的艺术家,现在那帮被漏掉的人只能在展厅默默观看并回去写观后感。民生美术馆的展线设计特别合理,从头到尾一条线路,观看秩序非常清晰,很少会让观众落下哪个展览漏看的,除非那家伙是不以观展为目的的冒充分子。展览门票20元,据说要看人的具体情况买票,我因为长得不那么优雅,也不像作者,所以被眼尖的值班女生逮了个正着。


大致数了数参展艺术家名单,一共有五十多人,大部分艺术家我都认识,少部分艺术家他也认识我。要逐个点评实在要求高了,只谈几个我喜欢的艺术家。第一个是黎朗,展厅入口的第一位艺术家,对于他的作品我想用四个字来表达,那就是肃然起敬。我感觉到这个人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他父亲的生命,那些日期的书写得吃多少个生煎包子才能完成啊,很少有人可以做到黎朗这样,能够把做人和做艺术完成得如此之统一。第二个是王宁德,展厅出口处的最后一位艺术家,看过他的作品后,你一定会想起一句话:“上帝说,要有光。”这人简直是上帝派来巡视我们的。在纯粹摄影家里,严明是我多年的偶像,他的作品已经不需要再宣传了,去买他的新书看看他用文字讲述的故事吧(此处未收广告费)。可巧,这次在展馆门口碰到了严明,他正在上海搞签售,见面后我们径直奔往美术馆对面的一家医疗单位进行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秘密会晤,话题和健康、医疗和身体肥胖密切相关,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感觉这个艺术家超值得去爱啊!扯远了。通过这次观看原作,同时真正感受到了付羽的功力,什么叫技术美学,什么叫本体,什么叫弗兰克,付羽就是。然后要说到张巍和刘勃麟,前者直接用搜狗拼音连打就能蹦出来名字,可见其火的程度,后者也是中国圈内身体艺术的翘楚了,他们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手工技术难度,但其观念意义更甚于技术意义。此外,还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也非常之优秀,难以言尽,李郁/刘波等人的视频装置作品也很具实验探索性,我在他们的视频作品面前驻足良久,以至于其他参观者以为我是等着回家吃晚饭但还需再耗点时间的上海市民。稍感遗憾的是有几位艺术家此次使用了作品延生系列,感觉不如其本人之前的成名作更有表现力度和呈现效果,还有几位艺术家在后期输出和装裱呈现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小小的遗憾,但终归瑕不掩瑜。总之这是一个成功的展览。走出展厅,我又翻了一下展览手册,发现还是漏掉两个地方没看,其实是闭馆时间到,大家都要开饭了。



王雪珂:银盐的魅力


9月初的一个小长假,我来到上海参观了在这里举办的规模盛大的Photo Shanghai上海艺术影像展,期间观看了很多展览和作品,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传统技法制作的银盐作品。


银盐作品有别于数码,它是一种物理和化学的反应。不论是相机镜头、测光曝光、显影液、还是底片相纸的,都会对作品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只能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手段完善它,每张银盐作品都是唯一的,也就更有意义。


仅仅看几张作品,无法理解银盐的美。要大面积地接触才能获得更多认知。这次Photo Shanghai带来了太多黑白大师的原作。看了他们手放的原作,才发现,当初对他们的认知完全太过片面,比如,像罗伯特·弗兰克和黛安·阿博丝,给我的印象是以怪取胜,但看过原作,才觉得会发现事实就算是放大制作这一步骤,他们的完成度都足以刺激到每个摄影爱好者的多巴胺。安塞尔·亚当斯的《月升》墓地上的十字架在升起的明月和层层云雾中,闪着光。爱德华·维斯顿的《青椒》的质感如此优美。Paul Caponigro的《宇宙》,苹果上的黑色斑点变成了白色,像是一颗颗星星,真的犹如宇宙。还有哈里卡拉汉,迈克尔·肯纳,桑德等人的作品都让银盐充满了魅力,更让我充满了敬意。


二楼展厅有中国摄影师付羽的作品,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和实践银盐照片的“语言”。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看到那些国际大师的解读和致敬。他这次参展的作品是《璀璨》,拍的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事物,一块冰,一只手,一串葡萄都是他拍摄的内容。但是这些普通的东西,在他的银盐照片中真的变得璀璨起来。


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使用银盐制作的照片会越来越少,但我相信,它的艺术魅力一定会在摄影史中永存。


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图: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图: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图: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图: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图: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图: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图: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上海摄影家协会老年分会2010年会部分展出照

↑图:上海摄影家协会老年分会2010年会部分展出照

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图: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图:上海摄影网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上一篇: 喀什市艾提噶尔民俗文化旅游区 新疆 3A
下一篇: 福州80后婚纱摄影_福州80后婚纱摄影

精彩推荐

夏日避暑旅游胜地

夏日避暑旅游胜地

成都帆摄影 飞扬青春记,快乐泸沽行--成都帆摄影集团2014年夏年度旅游

成都帆摄影 飞扬青春记,快乐泸沽行--成都帆摄影集团2014年夏年度旅游

武汉皇宫婚纱摄影

武汉皇宫婚纱摄影

安康市瀛湖风景区 陕西 3A 安康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的城乡统筹模式再研究

安康市瀛湖风景区 陕西 3A 安康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的城乡统筹模式再研究

妈咪baby秀儿童摄影 儿童摄影

妈咪baby秀儿童摄影 儿童摄影

上海摄影家协会

上海摄影家协会